犹太研究 以史为鉴――访欧亚所所长潘光

发布时间:2006-04-13访问量:1113

摘要:
潘光简介
      2005年,潘光研究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于4月28日赴京参加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潘光,原籍海南文昌,生于上海。先后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士。
    潘光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特别是在犹太、反恐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出版发表著作10余本,论文上百篇。曾到过多个国家地区访问讲学,在国内外学术界赞誉颇丰。
    潘光研究员主持并直接参与的研究课题成果显著,并得到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就其负责主编的《犹太人在中国》大型画册作出重要批示,认为此举切入点好,是外宣成功的案例。2004年,潘光同志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令授予圣彼德堡300周年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促进中俄友谊和上海—圣彼德堡关系方面作出的贡献。
 
潘光学术言论小览
    在犹太民族大离散的历史上,像开封犹太社团这样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同化于客居地文化和社会之中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两条本质性原因中有一,即开封犹太人始终与客居地的其他民族和宗教集团享有平等的权利。
      ——引自潘光《犹太文明》
 
    6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不少国家都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而上海因种种复杂原因成了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
      ——摘自潘光教授在哈佛大学的讲演《犹太人在中国:传奇、史实和透视》
      
    ……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危机和突发事件,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由非传统安全因素所引发的危机……使各国都不得不着力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最早呼吁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是中亚反对三股势力的中流砥柱。
      ——摘自潘光教授文章


正文:
访谈录
      记者:潘老师好!首先感谢您能接受采访。上海是个美丽的城市,潘老师去过很多地方,包括曾求学到过的北京,比较起来,您对上海这个城市有着一份什么样的感情?
      潘光:上海是我的故乡,自然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相比北京,我更偏爱这里的气候和环境。
      记者:平日,您有什么样的爱好?
      潘光:喜欢游泳、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哦,在我写文章的时候,我会经常放些轻音乐做背景。
      记者:您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您想特别感谢的人?
      潘光:首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很好的教育。感谢我高中时候的班主任黄承海老师,是高中严格的训练,为我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精神基础。还有我的导师陈崇武老师。
      记者:您在犹太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作为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上有哪些异同?
      潘光:当然,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但在文化、价值观等深层次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华民族和信奉犹太教的犹太民族更多的是相同点,比如,两种文明都相当重视家庭联系和教育的作用,虽然他们都吸收了很多不同的异域文化,但是其核心却一以贯之,从没改变过。
      记者:上海在二战期间接纳了很多的欧洲犹太难民,而研究上海犹太人,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潘光:当年上海犹太人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同甘共苦的经历需要记忆。现在对上海犹太人的研究,在学界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对上海犹太人的研究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一是促进不同文化、民族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一是反对种族歧视。近年来国际上霸权主义横行,民族和宗教冲突日趋激化,新纳粹、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再次抬头,上海犹太人研究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作用和意义越发突出了。
      记者:最后,您能给像我们这样的青年学生一点建议吗?
      潘光:首先,学风要严谨,切忌急功近利;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要扎实,但是更需要创新,努力培养归纳分析问题能力;最后,还需要掌握外语、电脑等必需的技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