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工素质提高

发布时间:2006-04-30访问量:838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面对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笔者近日去了江苏省无锡市,对其下属的东北塘镇垅坝村进行了调研,村长徐国清热情地介绍了村内的情况,他说的其中一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说到村内人口2378人,外来人口也有2510人。二者基本是一样的人数了,这2510的外来人口全除少数外来投资者外,其他全都是农民工,这些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他们的的劳动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安全、卫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该村2005年发生的14起刑事案件和42件治安案件均系外地农民工所为,今年1—3月份发生的3起刑事案件和7件治安案件也是同样如此,垅坝村的情况只是长江三角州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但其中可以看出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一员,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涉及农民工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诸多问题。国务院于近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明确了农民工的含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要注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明显加大了城乡人素质的差距,导致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在整体素质上相对低于城市居民。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滞后,法制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就业技能相对欠缺。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务工技能,整体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偏低。农民工素质现状及对提升农民工素质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要求必须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可为的途径,以求促进农民工素质全方位的提高,使之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应推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造就适应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政府、社会、用人单位要有效合作,协调配合,发挥资源的集成优势,建立健全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网络、体系和机制。政府要把对农民工的培训纳入社会就业培训制度规划范围之内;职能部门要挖掘各级培训中心基地的潜力,为之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师资力量。应建立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指导中心,逐步形成集培训、咨询、职业介绍等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全社会共同合作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共同创建美好的家园,在共创和谐社会的目标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一个良好开局,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书写新的篇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