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论坛 谆谆教诲——访谈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

发布时间:2006-07-04访问量:909

 

      胡俊:“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对上海社科院和华师大的院校合作有什么促进作用、意义?

      童世骏:去年“青年学术论坛”是办得不错的。去年主要是经济学方面的,今年把社会科学也包括进来了,范围更加扩大,对于论文的质量,专家也有很高的评价。我们社科院的几位专家不仅是学者,而且是对学术成果评价有特殊敏感性的专家。他们一个是院刊《社会科学》的主编,一个是院报《社会科学报》的主编。在我们上海社科院和华东师大整个合作框架中,研究生教育合作是核心,是重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合作不仅有我们的新生入住华师大校园的形式,也有研究生科研教育的合作。“青年学术论坛”的举办对于两校的优势互补来讲确实是一种蛮好的做法。我们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很强,做课题的机会比较多一些;华师大的学生多,专业也多。我们社科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我们没有本科生教育,我们在产出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在培养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是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的;华师大是综合性的大学,也是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他们的研究生教学。这个层面的工作做好了,对我们两个学校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交流对我们两个单位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有时候在一个单位里面,范围毕竟小,能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得到评价,或者说有所感受,而到一个大的范围,对自己的长处或不足会有个清醒的了解。

      另外学术研究、学术创新能够持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得到快乐,要有热情。年青人在一起,交流、交往多了,会使学习和研究也更有乐趣。这个蛮重要的,有时候研究的状态很大部分取决于你的心情,取决于你的深层状态。通过“青年学术论坛”,我们有一个比较宽的交流范围,有一个朋友的圈子,同行的圈子,这样会使得我们学术研究更有乐趣,这对我们提高科研质量、加强科研的动力会有促进作用。

      此外对于年青人来说,像这种论坛形式的科研交流,对于年青人来说是个有利的条件。因为年纪青,顾虑就少。我们请一些权威专家来做报告,提问题的基本上是一些年轻人。成熟的学者有时候在提问题、交流时顾虑会大一些。年纪青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趁这段时间多接触,多交流,多相互学习,多相互指引,对你们的成长是有益的。到了一定年龄,你们也会变得老成,变得顾虑重重。从科研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包括你们研究生学生会,要思考怎么利用好这段时期,以适合这个年龄段同学的组织方式、活动方式,来创造一定条件,把大家的聪明才智都调动起来,使得大家都能快乐地投身于高质量的学习中去。

      胡俊: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和上届相比有什么创新、特色?同时,请童书记谈谈有什么不足,以便下届“青年学术论坛”做得更好。

      童世骏:我们整个的形式是同学之间交流,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是个很好的形式。而且我觉得这几位老师也挺认真的,很负责地准备了这次评论,在评论中有鼓励有批评也有点拨,这都做得很到位,这几位老师都相当不错的。去年“青年学术论坛”主要是经济学方面的,经济学毕竟是我们社科院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点,本次论坛扩大到其他几个方面,这是本次论坛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今年论坛征文的主题“全球视野中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选择得也不错。

      缺点是:在这次论坛中,同学没什么提问,提问的机会也少。我们可以在老师点评之外,选一个同学进行点评。下次论坛可以增加同学点评,或者说鼓励场下的同学更多地参与,这样会更加活泼一些。另外还可以介绍上次论坛的几篇获奖论文后来怎么样?有没有发表?或者是介绍得奖的同学现在在哪里?继续深造?还是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了?这样对事情有个最终的追踪和交待,能提高大家参与的兴趣。

 

      胡俊:通过论坛的形式,反映了我们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水平,也是对我们论文写作能力的一次检验。童书记看了同学们的论文,听了专家的点评,对我们研究生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童世骏:这也是老话了,写论文,你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然后要讲论证。有时候,你说出正确的话,如果针对性不强,你的新意不强,或者说你的论证没有特色,或者说没有厚度、不扎实,整个文章读起来就单薄。因为本次论坛跨专业,从总体上做评价是不容易的,总的来说,就像几位老师评价的那样,还是蛮像学术研究的样子。有时候在参加论文答辩的时候,会发现有的论文就像个读书笔记,不像科学研究。本次论坛可以看出社科院研究生人虽然人数少,论文写作水平还是不错,要有这个信心,我们的学习条件真是比高校好,老师多,机会多,信息也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