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俞宣孟研究员一席谈

发布时间:2008-04-15访问量:1151

 

智慧人生——俞宣孟研究员一席谈
近日,笔者有幸对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西比较研究课题组组长俞宣孟研究员进行采访,内容涉及了俞宣孟研究员的学术经历、读书方法以及哲学感悟等,希望和大家共享。

      1、在上个世纪80年代您就开始对海德格尔进行研究了,您的《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的哲学》一书应该是中国最早研究海德格尔的专著。近十几年来海德格尔在中国俨然已是显学,您是否可以给我们谈谈您当时写作海德格尔时的情形。

 

    我读研究生第五学期才读到海德格尔,开始时一点没读懂。虽然读其他哲学家也有许多不懂,对海德格尔是完全不懂。当时有熊伟先生译的海德格尔原著不满十万字,几乎没有其他中文参考资料。我很心虚,怕自己作为研究生不合格,从北京印了一批英文资料,潜心读了3个月,写了一篇论述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硕士论文。写完也不放心,写信请教熊先生是否弄错,他老人家客气,让嘉映给我回信,有一个转达的意思我记得很清楚:不在对错,只是深浅。以后扩大阅读,写了那本书。九十年代初,在美国拜访傅伟勋先生,初次见面他就拷问我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交谈不多几句,他说,好了,我知道你真懂。当时他在主编一套台湾出版的介绍西方哲学家的丛书,其中有项退结先生写的《海德格尔》。此后,我对海德格尔的书虽没多读,心得又长了些,想告诉傅先生,他却已作故。回想那次分手时他说,今天有一点遗憾,我一愣,问,什么遗憾?他说,你不喝酒。他谈话要喝葡萄酒,我那天只喝茶。我回答说,那好,下次我一定舍命陪君子。想不到天地间与这样的谈家只能谈一次。

 

       2、上个世纪90年您又对西方本体论(ontology)进行了深入研究,1999年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这是第一本研究Being问题的专著,您总能发现别人少有发现的重要问题,并发表不同的见解,想知道您是怎么读书做学问的,能不能给我们一些读书的建议或方法?

 

    有人博览群书,我很羡慕,他们读书一定是全过程的享受。我读书就像农民种地,大部分时间辛苦经营一小块田地,只盼秋天有一点喜悦。读书有限,未能尽知天下人的见解,只能拣自己真正感受的东西说,哪怕错了,也是我自己的错,是真实的错。所以,当大部分人都把being译成存在的时候,我不怕说,我理解在海德格尔这里它应当译成“是”,在西方形而上学中也应当译成“是”。后来我国西方哲学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这个译名的讨论,论文汇编成集逾一百万字,才知道有这种看法的人并不止我一个。关于本体论问题也一样,我理解的西方本体论与赫然书之于我国权威工具书的不一样,我表达出来没有一点顾虑,对我自己来说,在搞清本体论问题之前,我只是徘徊在西方哲学门墙之外。

    再说一点读书的方法。现在出版物多,集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就够人读一辈子。庄子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他主张要“知有所止”。哲学专业的出版物尤其多,有许多书其实是不必读的。哪些书必读?哪些可不读?这要靠同一专业的人来积累。把经过淘汰精选出来的专业著作告诉学生,应该是导师的责任。我师从全增嘏先生时,他年事已高,上不动课了,不过他给我们开了必读书单,现在想想,在西方哲学史专业里,也就是读过这几本书的人才有发言权,再扩展出去也容易些。在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3、您一直从事西方哲学研究——从海德格尔入手,后来研究了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本体论),怎么后来又转向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了呢?据说您最近有一本关于中西哲学形态比较研究的书即将出版,能否给我们先透漏一下主要内容呢?

 

    我之所以从学习西方哲学转向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好像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宿愿,要把自己所在的文化搞得明白些。其实,世界本不神秘,神秘的是自己。这个想法扩大一点,就是要明白自己的文化背景。搞了一阵子,发现其实中国哲学的价值一点也不逊于西方哲学。我相信中国哲学今后一定会对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说不定以后世界上的人学中国哲学就像我们现在学西方哲学一样。不过,现在的中国哲学史是照着西方哲学的观念写的,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哲学的面貌,所以,我们研究所有一批同志很早就开始关注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试图以此重新揭示中国哲学的面目。你说的那本书还在写,发表过几篇论文已经表达了我的基本思路,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越做越觉得不自量力,许多问题不容易说清,时间已经拖得很长了,现在是交差的心态,幸勿期望过甚。

 

      4、我代表青年人再问您一个问题。听说您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早先在政府部门工作,后来为什么又选择了社会科学院,并且一呆就是二十多年。最后,您能否给我们青年科研人员一些期望或告诫呀。

 

    这个问题好像是要突出我对学术的奉献精神,连政府机关的工作也放弃了。其实,研究生毕业后我就被分配来社科院了,不存在放弃机关工作的问题。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做公务员好,我那时觉得社科院更好,现在也这样认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但是各人的境遇不会完全一样,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有限的范围里做选择。你晓得我选择了社科院,你不晓得我只能选择社科院。我选到了我只能选的,直到现在将退休,这是很大的幸福啦。至于对青年的希望,我怕还没有资格。不过,最近我把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希腊哲理名言“认知你自己”改了两个词,改为“发现我自己”。我是根据我理解的中国哲学精神改的,改过后觉得放心了。就这一点告诉大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