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下午,历史研究所召开了本学期研究生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所长熊月之研究员、分管所研究生工作的马学强研究员、学术秘书应长荣及研究生辅导员何方昱,历史所2007、2008级全体研究生与会。
熊月之研究员首先向研究生介绍了历史所的概况及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历史所具有四个特点:老所、大所、学科较冷门、学术水准较高。在学术水准方面,历史所每年获得的国家课题、市课题在全院所占的比例都较高,《史林》杂志的排名靠前,城市史等领域是所里的研究强项。历史所具有自己的学科优势(拥有2个重点学科、1个特色学科),导师队伍雄厚,图书资料丰富,有自己的资料室,学生就业状况较好等等。本所自195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迄今为止已培养了70余名历史学硕士。目前,历史所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六个学科点分别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在所研究生有20多名。最后,熊月之副院长鼓励同学们,只要大家努力勤奋,一心向学,在导师们的悉心指点下,同时还能参加所里的一些科研项目,在学术上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
随后,马学强研究员具体谈了历史所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建设及措施落实。
一、设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历史研究所现有研究生导师16位,其中两位导师为外聘教授。为了切实提高历史所研究生的质量,设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熊月之研究员担任组长,由历史研究所的学术委员分别担任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负责人。其职能主要为:负责招生;讨论、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检查开题报告;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等。
二、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利用上海特大城市的优势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资源、历史研究所的影响,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目前历史所已经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卢湾区文化局、文物保护与管理所等多家单位达成协议,为历史所研究生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可以为历史所的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与多方面的机会。
三、逐渐完善历史所研究生教学的核心课程。紧紧围绕“夯实基础、创建特色”为内容,探讨历史所的核心课程,现已开设典籍选读、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国城市史、上海史、史学理论、中国文化史讲座(由多位资深研究员授课)等课程,拟增开第二外语(由精通日语、留学日本的老师开设专业日语课程)、特色专业课(如文物考古、玉器鉴定与欣赏)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专业基础,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增设研究生辅导员。历史研究所增设辅导员,主要是为了配合导师小组,加强研究生与各位导师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历史所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在研究生部对研究生纵向管理的基础上,增进历史研究所与研究生的横向联系。目前辅导员由具有博士学位及副高职称的青年同志担任。
此外,马学强研究员还向研究生说明了选择导师的“双向原则”、学年课程安排的规划、学期考查及考核等事项,并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