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30年系列活动之——与张仲礼学术奖得主权衡老师面对面

发布时间:2009-03-25访问量:692

做人与做学问

      为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30周年,研究生部、研究生会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9年3月22日下午,由研究生会学术部主办的专场讲座——“研究生教育30年系列活动之与张仲礼学术奖得主面对面”在研部五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讲座邀请了张仲礼学术奖第二届得主、上海社科院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权衡研究员做了一次精彩演讲。权衡老师一方面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出发,告诫同学们应当把做学问与做人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针对研究生如何选择和申请课题的困惑,给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和具体指导。

 

      权老师指出,从事研究工作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使命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随着认识的加深要学会“聚焦”,使自己的研究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结合自己的实际,权老师说自己是西北人,硕士毕业后为完成硕士论文到上海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上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来缩小这种差异,权老师意识到研究经济问题不能孤立地着眼于地区经济,而应由地区经济研究转变为区域经济研究,这使得他硕士论文写作的视野更宽。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要具备科研工作者学术研究的敏感性,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权老师认为,本科生阶段,学习的是“是什么”,硕士生阶段要找出“为什么”,而到了博士生阶段则要思考“如何创新”的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备学术研究的敏锐性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研究人员则更应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权老师谦称自己并不算聪明,但比较勤奋,且善于捕捉信息。他举例说道,今年大年初二一早,鞭炮声将他从睡梦中惊醒,不禁想起在这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时刻,温总理却正在欧洲访问;又联想到,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温总理将自己此次访问称为“信心之旅”。“信心之旅”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随着思考的层层递进,权老师灵感闪现,并快速拿出纸笔,文章一气呵成,两天后即在《文汇报》发表。

      权老师还强调了知识更新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好的资源是时间。要利用好时间读书,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沉淀与积累,而这正是学术工作者不断进步的前提。多读书,大量积累,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对于我们现阶段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我们要经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名副其实?怎样才能把我们学到的知识与国家、社会与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既然我们手握硕士或者博士这张“名片”,那么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人,要对得起这张“名片”,切忌浮躁,切忌学无所用、与现实脱节。

      最后,权老师指出,“学人”,即虚心向老前辈们学习如何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老前辈们就像一本本厚厚的书,翻阅每一页都有新的收获,青年人需要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权老师特别提到其人生中两位老师对他的重要影响,以及张仲礼老前辈他的关怀和鼓励,以事实告诉我们,师道谦让之礼很重要,做人坦率真诚不能丢。

      在课题的选择和申请方面,权老师除了在具体方法上有所指导,例如选题不宜过大,要全面搜集数据和资料以及对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充分应用外,还特别告诫同学们,兴趣非常重要,课题选择要定位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一定会成功”。

      权衡老师学识渊博,演讲和答疑时思路清晰、有条有理,还不时穿插幽默实用的人生哲理,使现场气氛显得轻松愉悦。尤其在与权老师一同探讨和交流的阶段,同学们纷纷提问、踊跃发言,其中不乏从华师大闵行校区赶来的研一同学的新面孔。最后,研会学术部代表全体研究生,向权老师献上一捧美丽的花束,本次讲座也在一片欢声笑语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