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走进《沙家浜》——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9-04-21访问量:1789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他神情不阴又不阳!”“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智斗》中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台词,在给人们讲述沙家浜发生的抗战故事的同时,也将新四军的艰难抗日斗争历史再现于人们眼前。抗战年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回忆,现代京戏《沙家浜》所传述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人,那其中的精彩唱段曾深入亿万人心,而今,它仍然被演绎着,电视剧、交响乐的多重表达形式将这部英雄主义题材传承颂扬着,红色抗战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颜色,它的社会价值以及革命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时代瑰宝载入史册。

                                                         ——题记

      4月12日,研究生部党总支组织所有学生党员来到江苏常熟市沙家浜镇——现代京戏《沙家浜》的溯源之地,而今芦苇荡依然诗情画意,而以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碑廊以及沙家浜革命纪念馆组成的革命教育基地,却严肃而安静地向我们诉说着那一段无可忘记的历史。也许在这里,我们能够更加接近那一段战斗记忆中的真实记录,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荧幕形象背后曾鲜活着的人物往事……

 

作品的由来

      在刚入革命纪念展馆不久的左侧拐角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副歌词:“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房……”这是一首由鉴青作词、黄苇谱曲的抗日歌曲,名为《你是游击兵团》,它创作于1943年,歌词所讲述的是1939年叶飞率领的以新四军第六团为主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的三十六名伤病员在地方党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苦,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正是这首歌曲,催生了战地记者崔左夫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一篇名为《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的纪实文学,更加促成了日后包括沪剧《芦荡火种》、京戏《沙家浜》等作品的创作、改编和问世。

 

探寻人物原型

      沙家浜的影视城里,演员们还在戏台上唱着那场红遍一时的《智斗》。戏里沉着机智的阿庆嫂、草包司令胡传魁、阴险狠毒的刁德一都曾是几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名字。

      据了解,阿庆嫂的原型真名叫陈二妹,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丈夫陈关林是新四军的交通员,夫妻俩经营的涵芬阁茶馆是当时的重要交通站之一。当时受伤的新四军伤病员和干部经常在这里落脚,遇到紧急情况就向芦苇荡里转移。而今仿似当年的那个茶馆依旧开着,茶馆里的木桌、木凳、青瓷茶具仍旧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特色。

      “郭建光”的原型,据展馆介绍,是依照曾担任过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的革命先辈夏光等三名同志的光荣事迹塑造形成的,而展馆里陈列的那几十件或许是他们曾经用过的革命文物,烽火沧桑,仿佛可以穿越历史带回那个浴血激战的年代,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的这些革命先烈是如何与日伪进行着顽强战斗。

 

      曾经的那片旧战场在芦苇荡中悄然消去,我们以丰碑祭悼先烈,以影像和文字传承精神,时代变迁了,而那个抗战年代的革命精神却将会一直传承永不会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