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抗日革命基地沙家浜

发布时间:2009-04-21访问量:1231

 

轻盈盈的芦苇荡 沉甸甸的鱼水情——重温抗日革命基地沙家浜

      沙家浜,隐隐回响在孩提时代的记忆里;阿庆嫂,正从她坚定的眼神里闪露出女性的机智和勇敢—— “这个女人不寻常” ,“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长大后,直到上大学读了中文系,才对八个革命样板戏的艺术来源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前阵子,重温了京剧《沙家浜》,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相对扁平,其京剧唱腔依然能够穿透历史,诉说出曾经鱼水深情的点点滴滴。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当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的时候,忍不住驻足了:“5月1日,新四军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等领导下,从茅山地区出发,至武进戴溪桥后,与地方抗日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一起向沪宁铁路常州以东地区进发,具体任务是:冲破国名党的限制,发展部队,武装自己,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并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戴溪桥,这正是我出生的小镇在异乡的纪念馆里,我不期而遇着。原来,我的家乡也曾经是新四军抗战的一个重要战地。在沙家浜的纪念馆里,我对她行了深深的注目礼,心中更有了无比的亲切感,革命后代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从从先辈们的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我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爷爷会是一名地下党员。
      翻阅了常州的历史,也看到了同样的记载:“1939年5月1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陈毅令该支队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六团从茅山地区出发,挺进到武进南部地区,在戴溪瞿家巷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纵队汇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六团对外改称“江抗”二路。五日,“江抗”总指挥部率二、三路纵队共千余人,从武进戴溪桥、洛阳一带出发,拉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曲。”
      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在这个太平的年代,重温起革命老区的风俗。中午在阿庆饭店用餐,全院的研究生党员们围坐一堂,品尝着江南的土家菜,心里涌现是忆苦思甜,不经感慨:连白米饭也吃起来更香了。男生们更是一碗接着一碗地盛饭……
      革命历史是过去了,但也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芦苇荡。行走在4月的芦苇荡,思绪不自觉地飘向历史的远方——而今安静的芦苇荡,却是曾经的抗日根据地。若不是有先烈们誓死的守卫,哪有今天这样和平的年代生活,哪有我们这些党员还故地重游和瞻仰学习。阿庆嫂还在古旧的戏台上唱着革命老歌;盈盈一水间,  在绿莹莹的青纱帐里,年轻的伙伴们正悠然地泛舟徜徉。
      芦苇荡还在发芽,在奋力地伸展,在轻轻地诉说,在悄悄地传述着英雄儿女的故事,渲染着深深的军民的鱼水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