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社科院,天涯若比邻——我院首位外国留学生毕业访谈

发布时间:2010-06-18访问量:2942

 

求学社科院,天涯若比邻

            ——我院首位外国留学生白梦安毕业访谈

 

       ◎ 杨 栋

 

前    言

 

      栀子花开,又到一年毕业时。刚刚度过三十周岁生日的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部即将送走新一届的毕业生。与往年不同,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中有一个特殊的身影,他就是我院三十年来招收的首位外国留学生,白梦安(Anthony Bergman)。老师同学们亲切地称他“托尼”(Tony)。

      托尼来自美国密歇根州,2006年从美国伟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毕业,获哲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因他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获得了伟谷州立大学颁发的“优秀毕业生”嘉奖,这是伟谷大学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每一届每一学科仅有一人能获此殊荣。大学期间,托尼还因其良好的品格、优秀的成绩,获准加入美国历史悠久、令人尊敬的荣誉社团Phi Kappa Phi [ΦΚΦ] ,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2006年8月,托尼进入我院,师从哲学研究所俞宣孟研究员攻读外国哲学专业中西哲学比较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

      值此即将毕业之际,我们对托尼进行采访,在聆听他四年来社科院生活、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见证我院研究生教育进步和成就。

 

访    谈

 

问:当初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到社科院攻读硕士学位?

      托尼(以下简称“托”):我本来打算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继续读心理学博士的。但2005年7月和8月份,我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交流学习,使我决意来中国、到社科院攻读哲学。我虽然之前学过一些中国历史和文化,但两个月的交流学习经历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交流期间,倪培民教授(笔者按:倪培民教授系旅美著名学者,任教于美国伟谷州立大学)和商戈令教授(笔者按:商戈令教授系旅美著名学者,任教于美国伟谷州立大学)介绍我认识了俞宣孟教授,他的学识令我叹服,于是我决意来中国从学于他。

 

问:听说你初来中国的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现在听说流利,谈谈你的经历吧。

      托:的确是这样,我刚来中国的时候一句汉语也不会讲,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我今天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首先要多谢社科院为我提供的良好学习条件。研究生部为我安排了许多汉语课程,包括口语、阅读、写作等等,这些课程对我帮助非常之大。当我能懂一些汉语之后,我开始了一些深入的学习。我上了虞万里教授开设的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课程,受益匪浅。何锡蓉教授为我开设了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课程,启发了一种为我所研究的中国思想更好地定位的文化语境。她对《论语》和《道德经》篇章、以及一些佛教文本的引导性分析和评注,激发了我对这些文本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问:在前不久结束的硕士论文答辩中,你的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论文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谈谈你的研究吧。

      托:这还要从头说起。我在大学时兴趣比较庞杂,哲学史上名家的著作读过不少,尤其对基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十分有兴趣。从学于俞先生之后,他首先教我从是论(记者按:ontologie,ontology,中文旧译本体论、存在论)的角度看待西方哲学史,这大大加深了我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解,很多思路也可以串起来了。然后俞先生带我读一些中国的典籍。俞先生的英语很好,他能把许多我不理解之处用英文告诉我,同时,因为他熟悉中西思想的深刻差异,他会避免用西方思维来阐述中国思想,这样使我更能原原本本地理解文本的深意。再后来他教我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使我的研究工作得以开展。我的硕士论文是论述孔子在《论语》中体现出的非理论性思想。“非理论性”[a-thoeretical]这个notion[观念]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这是区分孔子与希腊传统下的西方哲学家的重要标尺。这个notion的提出和我从俞先生那里学来的东西是密不可分的。再说说答辩。杨国荣教授是我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童世骏教授和王才勇教授是答辩委员会委员。他们都是当今汉语学界一流的学者,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使我倍感荣幸,也增添了我的信心。但是当日由于时间的关系,面对他们的提问,我们没能深入细致地探讨下去,这是我的遗憾。

 

问:从2008年起,应研究生部要求,你为社科院同学开设“英语口语”课程,至今已连续开设了四个学期,大家对你评价颇高,谈谈你的经历吧。

      托:首先要感谢研究生部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并从他们那里受益。中国有句话叫“教学相长”,我更愿意把这“课程”看作我与大家交流的一个机会。通过与大家的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比如中国人的认真、热情,比如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举个例子,上课前同学会帮我擦黑板、倒水,这些在美国都是很少的。中国学生比较喜欢问我一些私人的问题,比如多少岁、身体有多重等等(笑),这是与美国不同的。总之,所有这些经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让我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问:四年间你去过中国不少地方吧?

      托:对的。去了云南、四川、桂林、海南、福建、西安、敦煌、新疆、北京等地,让我见识到中国这片古老而年青的土地。中国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是活生生的,旅行的经历让我深入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我还将继续旅行,有机会的话下一步我打算去西藏看看。

 

问:谈谈你对未来的打算。而且,马上要离开社科院了,肯定有一些感谢和祝福的话要说。

      托:我打算在中国工作一两年,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我对海德格尔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还打算学习德语。我将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作为我的主攻方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难以尽言的是我对社科院的感谢。首先,作为上海社科院的首位留学生,我要感谢所有相关人员的工作,我无法一一列出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以及在背后默默奉献者的名字,但所有这些使我在此的研究生学习成为可能。其次,我还是要特别感谢恩师俞宣孟先生,若没有俞先生的耐心指导和他对中国思想深入而全面的阐释,我不可能通达中国思想所包含的宝藏。同样地,他体现和践行那些中国思想蕴含着的伟大品德的方式,不仅深深影响了我的思想,更深深影响了我的为人。我向俞先生致以最深沉的感谢,若没有他,我便不会成为今日的我。

      就要离开社科院了,我希望母校以后能发展地更好,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我也希望社科院能培养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促进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

 

后   记

 

      托尼的真诚质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社科院培养出来的首位外国留学生,我们祝他前途无量。“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社科院研究生教育已度过了三十个年头,她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伟大祖国的建设洪流,为祖国的繁荣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祝福毕业生们一路走好。他们定会有所担当,为祖国的强大和谐,为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