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习感想(三)——记我院学生干部南京红色爱国之旅
2011年12月初,我院研究生部组织四十名研究生前往南京进行红色之旅一日游活动,集体参观了南京中山陵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为期一天的集体活动十分具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同时受益非浅。
南京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今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拜访中山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们前往中山陵,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他提倡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以及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巨大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它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如今的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方面是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是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紧密的合作者。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并同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革命党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绝对贫困人口从原先的2亿多人口减少到3000多万,人均GDP 在跃居到人均3000美元,这所有的一切也都是与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是一致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美好憧憬在今天将要会实现。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的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下午我们社科院研究生部的四十位同学一同前往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几天恰逢大屠杀纪念74周年,社会各界都来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遇难同胞达到30万之多,在这里我想就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和认识。首先中国两国之间关系的指导方针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早期日本自隋唐以来都是以中国为师,日本古都的建筑风格都是仿造古代的长安,中国的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日本的历史发展,文字、艺术、宗教、科技等等,可以说中日关系是一衣带水。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两国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南京大屠杀纪念史料看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城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抢劫、杀人、强奸、纵火,日本违反基本的国际军事法,在南京制造了震惊全世界的人间悲剧 。一张张历史的照片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从那时以来,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由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时的11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2360亿美元。截至去年年底,两国友好城市达到236对,人员往来达到544万人次。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牢记历史、面向未来,这是中国历代领导人在处理中日关系时的基本方针,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两国人民为之不懈努力。通过同日本人民的广泛接触,我深深感到,发展中日友好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长期以来,日本人民、社会各界和对华友好团体积极推进中日交流,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了日元贷款合作,支持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科技发展,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各界友人以不同形式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热情帮助。对日本众多友好人士为中日友好事业倾注的心血,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
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引入佛教、汉字、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作为社科院的青年学生,我想起了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两国青年是中日友好的生力军,中日友好的未来要靠青年人去开创。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提醒年轻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的强大和伟大复兴需要依靠年轻人,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社科院研究生部组织的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上了一堂深刻的历史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