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某天,我梦见了宝岛台湾,梦境里,我只能站在离台湾岛最近的一个礁石上远眺,最后我还是没有机会登上岸去看看那里的精彩,醒来后却只有一阵阵地叹息。那个梦一直清晰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哪想到就在2011年的11月,我真的可以实现这个夙愿,亲赴宝岛。
得益于上海社科院与台湾政治大学的交换访学项目,我得到一个月赴台访学的机会。一切来的这么突然,有时怀疑这是否真的;临行的日子愈近,我的兴奋和欢快之情愈强烈。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梦想中的宝岛,我来了!”。窄窄的海峡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航程中穿越而过,飞机在并不宽敞并不气派的松山机场降落,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灰蒙蒙的天底下,零星的几架小型飞机停泊。出境的手续简单的出乎我的意外,很快地,接我们的车载着满满的行礼,已经行驶在台北的大街上,我们开始新奇地观察这里的一切。最明显的就是满街的标牌和汉字都是繁体,对习惯了简体字的我们来说有些费劲。路上的车大都不如国内的大号,挂的牌子是黑底白字,而“台湾省”、“台北市”的挂牌也让我们很狐疑。台北的街头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这里的楼宇并不像大陆的大城市那么多、那么紧凑,店面也比不上上海的奢华,于是我对同伴有感而发地评论道:“看看比我们早发展了很多年的台湾,就知道我们在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多么辉煌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近距离地体会台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肤浅。原来,台湾早已将发展惠及到市民的富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台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摩天大楼、奢华的基础设施,而是融入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关怀与一种独特的品味。
而这些软件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这种市民素质和文化要经过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环境的不断优化,才渐渐积淀而成。是的,正像我们后来在这里无时无刻不体会到的那样,在台湾,大多数的公用资源是免费的,人文之光普照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这里保持了很多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台北市民,你有很多的自由度,但也会面临很多的限制,有些限制以法规的方式强行实施。但当你真正适应并开始融入这里的生活才感觉到,原来,人们上车有序排队、电梯上左行右立、公车上不准饮食、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马路上即使很拥堵也很少听到汽车的鸣笛……这样一个社会环境的确是让人更加得舒适。这里的街道整洁,垃圾桶很少见;这里有蔚蓝的蓝天、洁白的云,有纯净的浅蓝色的海;这里出产各种甜美的水果,这里的小吃很诱人,这里的latte不像水,这里的夜景很有感觉……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显得那么富有魅力。
最能诠释台湾人文色彩的应该是这里的服务精神。从街头做小吃生意的小摊贩到大商场里的售货员,从图书馆里的服务者到公务部门的公务员,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在我走访的一些学术和科研机构中,无论是学者还是官员都事先给我详细的访问计划和安排,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执行,那种做事的态度让准备不足的我感觉惭愧。在台湾,你随时都可以体会到他人的关怀,得到热情的帮助和服务。
在这里,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了三明治汉堡、街头也常见日本、美国的各式餐饮店,但本地人也将这些东西进行改良做成了自己特色的美食。这里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合,同时又传承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上有多个政党不同的政见,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元,文化也是百花齐放。整体感觉,这里的人们都保持着开放、宽容的心态,可以给任何新事物、新思想生存的空间。特别是年轻人,个性张扬而又独立,对政党、选举、经济、社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察。政治问题不是我们和台湾朋友讨论的重点,而是各自对家乡的了解和介绍,所以,轻松地交谈不久就使彼此成为了朋友。
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12月8日在台北揭晓,“微”字总结了两岸这一年来所走过的路,见微知著,微中见真情,微中见成就,也许两岸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这一点点微小的变化、微小的善意、微小的交流和互动中,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为全体的中华儿女造福。如果也用一个字来总结我的本次宝岛之行,莫过于“满”字:访学任务圆满完成,既有幸拜会了学术界的一些知名学者,又结识了很多年轻的同学才俊,还认识了不少大陆在台讲演的学者和赴台交流的同学;对在台湾的生活非常满意,这一个月从台北到台南,从阿里山到花莲到高雄,游历了台湾的名胜;这一个月还参加了许多学术和文化活动,宜兰的传统文化之旅、政治大学艺文中心的话剧《雷雨》、中正纪念堂前的晚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还吃到了最爱吃的小吃,喝到了最好喝的奶茶。这一个月,行程满满,几乎每天都安排了各式各样的活动,爬山涉海,更做了不少平生没做过的新鲜事,去神庙里求过签,拜了神,看过台北艺术馆的特展,坐了猫空缆车……这些日子里,每每回到寓所已是晚上,疲惫却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