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电线培养感情”
老电工钱忠有种近乎执拗的“严”,他说带电作业像驯兽,不能有半点疏忽,还要—— “跟电线培养感情”
家里电路出问题,总是先拉掉电闸再处理,这才安全。但24年来,老电工钱忠每天面对的,却是通着电的设备和线路。
钱忠,45岁,上海市电力公司嘉定供电公司带电工作组班长。在单位,他是出了名的“严”:干活严谨、带徒弟严格。他说:“带电作业就像驯兽,打交道的是老虎狮子,不能有半点疏忽。”
“看天干活”
清晨5点,钱忠就起床了。这是一个阴天,但钱忠觉得天气还不错。带电作业“看天干活”,雨天禁止带电作业,5级以上大风也不宜开工。这几天,上海连续小雨,阴天算是难得的好天气了。
5点50分,钱忠来到单位。同一小组的其他3个人顾金、葛晨皎、吴昊也到了。4人穿戴好印有“国家电网”的工作服,开了简短但严肃的班前会,初步明确当天的任务。
40分钟后,他们赶到作业地点。这是一个即将建成的小区,带电作业组要把小区变电站一条不再使用的进线电缆的引线部分剪断,再由其他工作组来移除电缆。这活属于“入门级”,班组内每个人都信手拈来。但是,作业前的规章要求“一项都不能少”。钱忠说:“为了确保安全,必须按部就班。”
随后,钱忠打开录音笔,开始“两交一查”:交代工作内容、安全措施及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并抽查组员是否明确已交代的内容。他逐条讲解工作任务、内容、危险性、注意事项等,说完还让葛晨皎重复,今天的任务将由他操作完成。
7点,确认工作条件后,葛晨皎戴上三层的白色绝缘手套,跳进绝缘车支架顶端1平方米不到的车斗,自行操控升到电线杆头的引线处,微调到合适位置。10来秒,25岁的他就上升到位,有着娴熟的自信。
他先用电流表测电流,保证线路空载。随后,他将A、B、C三相电缆中外侧的A相线剪断,把断线一端包裹上两根1米左右的黄色绝缘罩,然后把车斗移至另一侧的C相外侧去剪断C相线,再移回A相和B相之间剪断中间的B相线。
钱忠一直仰头盯着高处的一举一动,突然见到葛晨皎调整了车斗的水平位置,立刻用“高音”穿透工地的一片嘈杂:“皎皎,注意后面的线!”葛晨皎停下,扭头看了一眼,挪动了一下车斗。带电作业,一定要留出可能导致对人身放电的那段空气距离。钱忠说:“干我们这行必须‘眼神好,嗓子亮’,发现异常,15米之内突然叫停没问题,还有同事能喊600多米呢。”
8点,顺利完工。葛晨皎缓缓降下来,钱忠才低下头揉揉脖子。天气条件允许时,班组平均每天要完成7到8项这样的任务。
“严是爱,宽是害”
吃过午饭,他们没有闲着,开始模拟线路操作。
钱忠对自己要求很高,刻苦钻研新设备、新技术,让他从对电工“一窍不通”成长为高级技师、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对徒弟,他异乎寻常的严厉。跟徒弟讲起带电作业的规范、章程和注意事项,平时话不多的钱忠总是滔滔不绝。他说:“严是爱、宽是害。带电作业,万一出事,轻则残疾,重则没命。”
这近乎执拗的“严”是有传统的。1988年嘉定供电公司成立带电作业组时,钱忠是6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被师傅盯了整整半年,天天爬十多米高的电线杆,师傅坐个凳子、拿个望远镜死死地监视着,不满意就不准他下来吃饭。
钱忠带过的17个徒弟都有这种“被盯牢”的经历。如今,他们多数已出师,徒弟王逊峰还在去年国家电网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大比武”中获得团体二等奖。
在确保体表场强不超过感知水平的条件下,钱忠会要求徒弟们脱掉手套,赤手去摸通着电的电线,体验那种酥麻的感觉。顾金说:“这是培养我们胆大心细、沉着冷静,培养我们跟电线的感情。在学校,连电线杆都没摸过,刚训练时见到电火花两腿就抖,现在已经克服了恐惧心理。” 本报见习记者 李静
专家点评:
杨雄
平凡中的伟大
从45岁的电工钱忠身上,我们看到了两处雷锋精神的闪光点:一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二是持之以恒,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的奉献精神。
在我看来,雷锋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平凡中的坚持。雷锋精神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作为一个“精神样本”,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能凝聚人、引导人。市场经济固然需要创新意识、效率观念、开拓精神,但当前我们更需要发扬立足岗位、持之以恒、做平凡事、默默奉献的劳模精神。正是因为有大批第一线劳动者践行着雷锋精神,做着看似平凡工作,才支撑起我们今天社会正常运行的主流道德价值。
因此,学雷锋不是大而化之的口号,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更不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的“口头学”。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学雷锋与立足本职、做好平凡工作结合起来,那雷锋精神传承、发扬就能切实落到实处。(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博士、研究员)
“那一刻,辛苦成甜美记忆”
“爱心学校”结业的时候,孩子们待在教室里不肯走,有的和老师拥抱,有的缠着老师说话。志愿者刘辰宸被感动了——“那一刻,辛苦成甜美记忆”
周六上午9点,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内人潮涌动。
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刘辰宸穿着红色背心,站在进站闸机口,疏导人流。很多外地客人第一次坐上海地铁,刷票后觉得闸机没反应,就不往里走。不一会儿闸机就不动了,显示屏会出现“请至服务中心04”的提示语。小刘告诉记者,04代表的是超过15秒没通过闸机。为了降低“卡壳”频率,刘辰宸和他“人工石”的伙伴们每分钟都要喊上十几遍“刷完请往里走。”
会“修闸机”的志愿者
见记者对错误编号感兴趣,刘辰宸干脆背了起来:“03是进站没刷票,04是超过15秒没过闸机,06是公交卡没钱,11是需要补票,12是过期票,15是已用票……”遇到这种情况时,刘辰宸一般会根据编号向乘客解释情况,随后将其引导至服务中心。有时人流量很大三言两语又讲不清,小刘会先让乘客进站,到目的站再处理:“这里客流量太大,一个人堵上几十秒,后面可能就排起一溜人了。我们必须确保畅通。”
和很多地铁志愿者一样,一开始刘辰宸对火车站周围的环境并不熟悉:“几周做下来发现,来这里的主要是这几类乘客:拿车票的、坐火车汽车的、转3号线的、买手机的,还有配眼镜的。”刘辰宸就把各个出口的通向以及周围的公交线路编成一份“宝典”,让队员们熟记于心来指点乘客。
地铁站志愿者做久了,他们也成了站里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车票卡在闸机里,刘辰宸一伸手便将闸机盖掀开,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
为摄影记者绑好安全带
刘辰宸是建工学院学生会的社会实践部部长,也是该院“人工石”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小刘说,2010年入学时学校已经完成世博志愿者的招募,他非常后悔没能参与世博志愿服务。还好,去年的世游赛弥补了他的遗憾。作为上师大267位世游赛志愿者中的一员,刘辰宸被分配到了“海上王冠”的制高点——“马道”。“马道”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检测灯光而架设的高空走道。为了拍出视角独特的照片,摄影记者们经常登顶俯拍。
两条一人宽的“马道”一左一右,横跨整个“海上王冠”,人踩上去,不时会轻晃一下。刘辰宸把它们唤作“铁索桥”。虽然两旁有护栏,因为距离地面太高还是非常危险。刘辰宸会为每个登顶的记者系上安全带。系安全带可不简单,其实是“五花大绑”。不仅双手双脚要套上安全绳索,还要用安全钩,分别钩住护栏、安全带和相机。“除了一台相机,什么都不能带。”安全面前,刘辰宸毫不讲情面。
“你下次一定还要来”
第一次当志愿者是在殷行街道敬老院,“我练习了三天,为老人们演唱了一首《社会主义好》。”没想到,一曲唱罢,台下一位老爷爷突然跑上来,紧紧握住了刘辰宸的手:“你下次一定还要来……”刘辰宸忍着泪默默点了点头。刘辰宸对老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刚出生时,父母就前往日本工作,从小到大,刘辰宸都跟外公外婆一起住。
刘辰宸发现,敬老院里的很多老人只会说上海话,而志愿者团队的一些外地同学听不懂,加上老人的耳朵不好,交流并不是很顺畅。于是刘辰宸就开始“学艺”——到学校魔术协会学魔术,在网络上学跳舞,跟着MP3学唱红歌。两年下来,刘辰宸成了敬老院里的“大明星”,很多老人也跟他成了忘年交。一天,一位老爷爷拉着他说,“你们这些孩子是有前途的,因为你们善良。”每一次来到敬老院,就如同受到一次心灵的熏陶,刘辰宸“特别热爱这里”。
2011年暑假,刘辰宸在“殷行小脚丫”民工子弟暑期学校担任校长。做手工、讲英语、排小品,刘辰宸和他的伙伴们教得带劲,一个个小朋友学得更起劲。爱心学校结业时,孩子们不像以前下课那样一哄而出,而是乖乖地待在教室里,有的和老师拥抱,有的缠着老师说:“老师,一定要回来看我们。”那一刻,刘辰宸突然觉得带病备课、冒雨上课这些付出都算不了什么,“所有的辛苦都成了甜美的记忆”。
每个周末,刘辰宸都要做志愿服务。刘辰宸说,在上师大,像他这样的注册志愿者有16000多人。他们活跃在上海的各个角落,践行着“我青春、我志愿、我奉献”的响亮口号。本报记者王星本报实习生赵征南
专家点评:
黄凯锋
你付出 你拥有
读完刘辰宸的故事,一个最深的体会是: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青春是付出,是舍得,是付出后的拥有,是舍和得之间的辩证法。
敬老院的爷爷说:你们这些孩子是有前途的,因为你们善良。这话语暖人心脾。善良是一棵矮树,但岁岁常青,人们终不会忘记它默默扎根的努力和人性应有的光辉。
当爱心学校的孩子们叫刘辰宸同学为“老师”,渴望老师再去看他们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成了甜美的记忆。雷锋当年好事做了一火车,洋溢在脸上的正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志愿奉献,能够奉献,就是快乐。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参与力所能及、发挥专长的活动,看似平常,却也难得。
作为世游赛海上王冠的“马道”志愿者,刘辰宸体验到了不同行业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和友爱。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职业细分日益显著的今天,学习雷锋就要学习他的勤业精业敬业精神。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刘辰宸和他的同学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学习雷锋,践行志愿精神。(作者为上海社会科院学院研究员)
为社区里家境困难的学生们义务补课,一群退休老教师重上讲台—— 愿再教孩子二十年
仓喜卿跟雷锋差不多是同龄人,每次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当年的激情总在心头涌动。
头发白了,心依然年轻。退休前他是黄兴中学校长,如今是北茶园居委会“园丁助学工作站”负责人。4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高温严寒,他和工作站里的老伙伴们坚持每两周一次为一些孩子免费补课。有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了,他们欣喜;有孩子要从这儿“毕业”了,他们难过……
“签到簿”已经新换了一本
2007年夏天,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北茶园居民区党支部推出“党员为民服务”,这让住在小区两幢教师公寓里的不少居民觉得有了“用武之地”。退休共产党员仓喜卿提出,发挥老教师的“光和热”,开办一个补习班,利用双休日给孩子补课。
当年10月,“园丁助学工作站”成立。教室就设在面积不大、条件也不算好的北茶园居委会里;8位退休老师分头负责语文、数学和物理三门课。
仓喜卿原以为,凭着老教师们的口碑和免费补课,来的孩子会络绎不绝,他甚至担心场地不够用。不料,没有孩子报名。
他急了,去请教附近育鹰学校的校长。校长帮他分析原因:工作站宣传不够,知晓的人不多;可能还有家长担心不花钱的补课能否保证质量……校长对仓喜卿说:“仓老师,你们做了件好事。我开家长会时动员一下。”就这样,工作站迎来第一批十几个孩子。
从预备班到初三,来补课的孩子涵盖四个年级。老师们采取“复式”教学法——在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时,让另外三个年级的孩子做作业。
退休老师徐康定记得4年前的情景:那天他早早去居委会等自己的第一批“新学生”上门,当第一个孩子在家长陪同下到来,就让他在一个空白的记事本上签下名字。如今,“签到簿”已经新换了一本。
“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好面子”
前来补课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者家境困难的孩子。仓喜卿说,“这些孩子需要补课却付不起补课费用,所以接受报名的时候,我们有意向他们倾斜。”
温暖,是来补课的孩子们的最大感受。这些头发花白的老师的目光,总那么和蔼、亲切。
殷翔东的父母忙着做蔬菜生意,平时不大管儿子。有一天,殷翔东捡到了一根圆珠笔杆,就问仓喜卿的爱人:“阿姨,哪里有卖圆珠笔芯,有了笔芯我就能写字了。”这件事对仓喜卿触动很大:原来一支圆珠笔都是这些孩子的“珍宝”。后来,他自掏腰包买了很多文具,以奖励的形式发给孩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老师们还打电话或家访,督促拉课的孩子再别忘了来补课。
和这些孩子相处,要特别照顾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仓喜卿当黄兴中学校长的时候,曾在中秋节前买了一批月饼打算赠送给贫困生,结果迟迟没人领——“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好面子。”因此他和补课孩子相处,格外注意语气、措辞。
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老教师们从未脱过一次课;而这些孩子也很懂事很争气。曹运丽回安徽老家考取了省重点中学,她弟弟曹运俊今年6月将参加高考;吴诚凯本来学习成绩很差,在补课老师的鼓励和辅导下,顺利考取了示范性高中……
白发教师捧起新教材备课
72岁的退休物理老师於立红的腿不太好,但每逢补课,她总按时出现在居委会。4年义务补课,得到的反应并不是清一色叫好,在质疑的声音里,於立红最不能忍受的是“免费的补课能补好么?”
“我们当老师的时候,补课从来不收钱。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很开心,怎么还收钱?”於立红说。
也有家长担心这些“老头老太”跟不上现行的教学大纲,毕竟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已66岁,最年长的更已经75岁,而这些年来教材几度翻新。仓喜卿也觉得,要把免费补课办好、办下去,需要引进“新鲜血液”。有次在居委会,他遇到了前来交有线电视费的何家妈妈,经过交流和“做工作”,24岁的师范大学生何麒加入了“园丁助学工作站”。现在,义务补课已从一开始的居民区退休教师参与,发展为居民区、高校、社会各方志愿者的联合行动。
仓喜卿自己,找来了现在学校里用的教材和考卷,跟老伙伴们重新备课,他说:“我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孩子们,我愿意将教学生涯再延长20年。” 作者:沈湫莎
专家点评
王泠一
“晚霞”如此绚丽温暖
读了仓喜卿等退休老教师的事迹,往事突然萦怀。身为“60后”,我特别怀念少年时教我学雷锋的老师们。他们是园丁,像雷锋一样无私地付出,培育新苗;他们让我知道崇高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美丽。那时,我用不着补课,但常在老师要求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饿了,老师买小馄饨给我们吃,说对同学“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困了,老师让我们洗把冷水脸,说“要发扬钉子精神”……
当我步入中年,发现有时教师的美好形象只能从少年记忆里找。有个特级教师曾是我的邻居,太太做他“补课生意”的“经纪人”,节假日门庭若市,一年收取的补课费可以去缴商品房的首付。看看那些来补课的,似乎根本不在乎学费;他们其实成绩蛮好,但“精益求精”,一路目标锁定知名高中、知名大学和海外名校……我疑惑,付不付得起“补课费”,难道也成了“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的一道分水岭?而今天我看到,还有仓老师们在努力缩小这样的“鸿沟”!雷锋精神,依然在这座城市里默默地、执着地放射着光和热。
“晚霞”如此绚丽温暖,让人动情!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执行主编)
来源:文汇报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