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笑语忆当年,挥斥方遒话峥嵘”——首届研究生毕业3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2-06-18访问量:2552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30年沧桑风雨路,弹指一挥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六月。畅叙社科情谊,传承社科精神,6月15日这天,我院隆重地召开了首届研究生毕业30周年纪念讲演会。参加本次大会的主要有厉无畏、左学金等79届毕业的25名研究生,以及我院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纪念会在我院分部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分为上、下午两个场次的交流会。
      上午九点,628教室座无虚席,现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狄仁昆教授为大家作了一场“现实的乌托邦”的交流,他从“市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两方面入手,认为已经离场的“市场社会主义”和在场的“资本主义市场”都是是现实的乌托邦。历史存在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成立,后继的或最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也都是现实的乌托邦;“资本主义”是历史主义术语,而“资本主义市场”这个术语就不妥当,唯有资本主义市场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观点值得商榷。狄教授的演讲很有理论启发性,同学们就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科学等问题向狄教授请教。
      第二位学长是上海众伟生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士楚先生,他主要跟大家分享了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收获。张士楚在社科院学习期间的专业是西方哲学,方向为中西比较哲学,著有《历史的地平线》一书。他主张做学问不要拘泥于理论概念,我们要面向生活的世界,而不是超生活的世界。学习知识到底是在学习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张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在研究生期间要学会两件事,一是要善于对周围世界发问,二是要对这些发问给出系统的回答,这两方面共同形成了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些是张士楚先生在研究生期间的最大收获。他认为我们要亲近生活,对生活中实际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进行研究、系统解答。他的三个导师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总结了系统的回答包含三个要素,即内容上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空间上要实现多样性的统一,时间上复古而创新。周围有许多挑战性的急迫问题,我们的回答可能是有偏见的、不完善的,但却是有根据的、系统的。另外,张士楚先生还谈到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他认为大禹治水、李冰的都江堰工程等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具有一种“道法自然”的信仰,这种信仰旨在营造和睦相处的人际氛围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张士楚“学长”从哲学走向商界,从真实生活中悟出哲理,耐人寻味,这让在场所有师生为之赞叹,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左学金学长给大家做了一场题为“我国未来口变动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的学术报告,他分析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况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展望》的资料,并结合日本的人口问题上出现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总结道,我国人口将于2017-26年期间进入负增长,我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内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变得日益严重。所有这些变化,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和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他对我国未来面临的这样一个人口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他主张研究和制定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投入的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体制的公平性和效率,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合理的城乡建设的长期规划等。左学金教授认为我国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已经维持了20年以上,近年来更降低到1.5或更低的水平,所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已经刻不容缓。未来计划生育政策应逐步回归“家庭计划”的本意,即以帮助夫妇实现理想的家庭规模和促进妇幼健康为基本目标。在场学生就人口与社会保障等问题与左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上午将近三个小时的交流会精彩纷呈,师生互动活跃,大家还收到了研究生会为此届校友特制的纪念徽章和精美明信片。30年的校友流露着30年的真情,每位“学长”心中都怀揣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重返故地,虽然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在上海社科院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可以“书声笑语忆当年,挥斥方遒话峥嵘”,何其美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