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礼人文讲坛第二十七期:中国改革的下一步

发布时间:2012-11-15访问量:844



       2012年11月11日下午,仲礼人文讲坛第二十七期中国改革的下一步主题讲座在上海社科院分部2号楼五楼第四会议室如期举行。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聚焦了全球目光,中国将往何处去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有关改革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值此之际,我院有幸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为我们精彩剖析改革之意。
      郑教授首先分析了当今中国的现状,他认为,如今的中国像极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政治改革的呼吁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改革和突破的途径依然模糊。郑教授认为,我们理应重塑改革话语,把思维从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二向维度中解放。要拓展现有的改革话语,要在政治经济改革之间加上社会改革,并着重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对经济改革负面效应的消解,也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随后,郑教授谈到国家建设的问题,他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出发点,讨论当代的民族,民权和民生问题。郑教授认为,民族问题已经不是主题,当代中国理应把民生放在首位。对于处于讨论漩涡中心的民主问题,郑教授说,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需不需要民主,而是如何争取优质的民主。通过分析西方、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民主化进程,郑教授指出,要以民生保障民主,才有可能获得优质民主;相反,以民主促民生,民主极易劣质化,使国家陷入低度民主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如何以民生促民主,郑教授说,要培养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中产阶级是民主的基础;西方的稳定不是因为他们实行多党制,而是中产阶级的力量。中产阶级需要保障自身利益,同时也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中产阶级推动的改革是平和的,非暴力的。而在中国,社会改革极其缓慢,缺乏社会保护机制,政府和资本结合,GDP主义大行其道。
      最后,郑教授指出,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好的产物。市场经济创造了财富,社会主义要保护社会,被保护中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推动社会改革,增加社会领域的投入,建立一系列社会保障,保护机制,深化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把蛋糕做大,完善一次分配,提高二次分配的效率,才是改革的应有之义。
      讲座结束后,郑教授和在场的老师同学热烈互动。通过这次讲座,使得我们对体制改革,意识形态,主义之争有了更为广泛,清晰的认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