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我院研究生“逸思读书会”举行了第二次活动。本次活动以经济类专题为主,由2人主讲,分别是2012级国民经济学硕士生金涛和何东伟。
金涛的报告主题是《金融的逻辑》,推荐的参考书目是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引申阅读书目为R.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D.赛诺和S.辛格的《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金涛的报告以《金融的逻辑》一书为主,从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金融、钱、资本、财富和资产证券化等等出发,讨论了金融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对比了中美两国的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既介绍了书中的主要观点,也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评析,如西方的兴起靠的是制度还是掠夺;发展西方的市场经济、完善金融体制是否是个人解放的唯一出路;负债以及负债证券化的现实作用;儒家传统文化和西方金融制度是否兼容,儒家传统文化是否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衰落;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的好坏利弊,等等问题。
何东伟的报告主题是《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推荐书目是林毅夫、蔡昉、和李周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钱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吴敬琏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报告从现代经济学的学科本身出发,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设定为三个部分: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在视角方面,报告大致介绍了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等等;在参照系(定理)方面,报告大致阐述了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MM定理)、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卢卡斯的货币中性理论和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等等;在分析工具方面,报告简要陈述了一些简单的图像模型和数理模型。最后,报告还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现实相结合,否则很难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以此为基础并结合相关书目,报告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如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周期性;寻租活动和腐败现象;国有企业的改革难点;呆账、坏账和金融体制弊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等等。
本次活动大约持续了3个小时,在每个人的报告间隙,大家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同专业、学术背景出发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现实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看法。活动在跨专业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让大家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使不同专业之间可以进一步互补共通。最后,大家还一致确定了下次活动的开展时间和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