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七点,我院逸思读书会华师分会第二期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630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2014级统计学专业硕士生李文洋主讲,主题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现状和影响。
首先,主讲人李文洋结合自身统计学专业特色,用图表展现了区域人口流动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变化情况,从人口净流入量图可以看出,农业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就业人员变化意味着农民变成农民工,不仅发展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由此引出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和现实需要: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迁致使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碎化的土地阻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接着李文洋梳理了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即从农村土地改革(私有制)到合作社性质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的过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也经历了1978年禁止土地流转,1988年解禁农村土地流转,再到2003年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这三个阶段。
本次读书会讨论的最重要部分是关于土地流转的概念、现状和问题。土地流转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土地产权的争论主要是土地产权是否应包括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几种。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土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和农民的自由流动迁徙。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30%,其中主要是农民之间的流转。然而研究发现,现实中农民的态度是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阻力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性。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主讲人和来自各研究所的同学就包产到户究竟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吴艺同学认为包产到户解决了搭便车的问题,有效解决了田间管理的问题;而蒋益同学认为1985年之后农业增长停滞说明包产到户的作用有时间限制,而且1978至1985的一段时间也是化肥等投入持续增长的时期,因此包产到户是否真的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增长其实有待商榷。
(2014级硕士生 马明明 供稿)
首先,主讲人李文洋结合自身统计学专业特色,用图表展现了区域人口流动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变化情况,从人口净流入量图可以看出,农业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就业人员变化意味着农民变成农民工,不仅发展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由此引出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和现实需要: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迁致使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碎化的土地阻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接着李文洋梳理了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即从农村土地改革(私有制)到合作社性质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的过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也经历了1978年禁止土地流转,1988年解禁农村土地流转,再到2003年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这三个阶段。
本次读书会讨论的最重要部分是关于土地流转的概念、现状和问题。土地流转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土地产权的争论主要是土地产权是否应包括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几种。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土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和农民的自由流动迁徙。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30%,其中主要是农民之间的流转。然而研究发现,现实中农民的态度是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阻力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性。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主讲人和来自各研究所的同学就包产到户究竟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吴艺同学认为包产到户解决了搭便车的问题,有效解决了田间管理的问题;而蒋益同学认为1985年之后农业增长停滞说明包产到户的作用有时间限制,而且1978至1985的一段时间也是化肥等投入持续增长的时期,因此包产到户是否真的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增长其实有待商榷。
(2014级硕士生 马明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