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3时,本学期第二期逸思读书会于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632教室如期进行。主讲人为哲学所2014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游原勇同学。游原勇同学在读本科中文系的时候主要学习先秦两汉儒家经典文献,现今读研专攻佛学研究,理论基础很深厚,本科承担的学生课题《周代贵族礼仪仪注研究与演示》(合作)曾获浙江省2013年度“挑战杯”二等奖;撰有《<论语>四章的真实性献疑》、《关于<涅槃经>本内容的十四个问题》、《佛教的“无我”与“轮回”有矛盾吗?——以汉译<那先比丘经>与南传<弥兰陀王问经>为考察中心》等论文。
读书会上,游原勇同学首先介绍了《开经偈》、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着重向在场同学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含义。他介绍,“般若”是梵语,读作“bō rě”,义为“智慧”。为尊重“般若”二字的殊胜意义,故沿用梵语原音,而不直译为“智慧”。“般若”是译经。“五种不翻”之“尊重不翻”,“四例翻译”之“翻字不翻音”。“三种般若”分别是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中“波罗蜜”是梵语,义为“度”或“到彼岸”。一说“多”是梵语的一种语尾词,如中国古文中的“矣”。又说“多”义为“定”,菩萨修行,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六波罗蜜分别是一、布施波罗蜜二、持戒波罗蜜三、忍辱波罗蜜四、精进波罗蜜五、禅定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心”有三种含义:一、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是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至为重要,故被称为“诸佛之母”。二、此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之心要,阐明般若妙理之核心。三、心即真心,真心是万法之始、众义之宗,又是诸佛所证、众生所迷。“经”“经”的梵语是“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为“经”。“契”:契理,契机。上契诸佛所证之真理,下契众生觉悟之机宜。
《心经》科判分为:一、总纲分二、色空分 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详细解释了平日经常听到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關係”、“十二因緣”、“四聖諦”。
本次分享会受到了对佛学感兴趣同学的欢迎,游原勇同学最后送给在场的同学一首程顥的《秋日偶成》,希望可以相互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