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周日),研究生会华师分会“逸思读书会”第一期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630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世经所2015级硕士生窦大鹏主讲,分享和讨论了林毅夫所著的经典《新结构经济学》。讨论环节同学们进行了积极地互动,有敏锐的问题,也有精彩的辩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感受学术的魅力。
首先主讲人简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因为这个需要,就从现代经济学中分出了一个分支领域,叫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历经了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波思潮,都没有达到帮助发展中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愿望,相反,差距还越来越大。通过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总结,特别是林毅夫在世界银行担任副总裁期间,对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
其次,比较了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异同。“新”与“旧”结构经济学都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为基础,并且都承认政府在协助经济从较低发展阶段向较高阶段提升时所起的积极作用。但在政府干预上,旧结构经济学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采用违背经济体比较优势的发展政策,而新结构经济学则强调市场对于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并认为政府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性和协调问题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同时,在进出口政策上,旧结构经济学强调进口替代,而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出口导向。
其后,详细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它在每一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是由其在那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处于不同发达程度的不同国家,其要素禀赋的相对丰富量是不一样的。要素禀赋与其结构同时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预算跟它的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就决定其经济的比较优势。因而落后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在于比较优势,落后国家的产业政策要符合不同时点上要素禀赋的变动。
最后,窦大鹏归同学纳出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要点,即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政府因势利导,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阐述。
在讨论环节,大家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的“一带一路”政策,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使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和房产库存化等问题,而“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就是为了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需求跟不上供给的现状,进行供给侧的改革。逸思读书会华师分会的活动为热爱阅读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更活跃了研究生一年级同学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