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礼人文讲坛第73期:马丁路德对于启蒙运动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6-01-05访问量:1260

     12月29日上午,仲礼人文讲坛第73期邀请到黄保罗老师在社科院分部608教室作题为“马丁路德对于启蒙运动的意义”的讲座,此次讲座是由研究生院与宗教研究所联合主办。黄保罗是芬兰籍华人学者,先后获得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与基督教研究双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籍专家。本次讲座概述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从独特视角说明马丁路德对于启蒙运动的意义,特别是对启蒙运动中理性精神的重要影响。

     讲座一开始,黄保罗老师直述主题,他认为启蒙运动中的理性精神更多的受到马丁路德的思想影响,否定了理性精神肇始于古希腊,后被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批判理性不同,马丁路德的理性思想核心为“使用理性”,黄保罗老师以“沃尔木斯国会”这一事件开始了马丁路德使用理性的介绍。通过“顺服权柄”、“士兵可否得救”、“基督徒可否使用暴力”、“基督徒可否离婚”几个实例详细分析了使用理性的主要内容,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突破了众多禁锢,解构了教会的权威。

     讲座的第二部分以“悖论与辩证法”为题,悖论是指基督是最大的义人与恶人,基督徒同时也是罪人和义人,是自由的王子也是仆人。黄保罗老师以“already,but not yet”这一短语,形象的指出马丁路德这一悖论的内涵。以此悖论为基础,黄保罗老师展开了对“因信称义”,这一路德最著名思想的探讨。引述马丁路德的著述就“信”究竟是名词还是动词,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义”是自己的义还是外来的义,是主动的义还是被动的义;英文中的“union”为什么翻译为“称”而不是“成”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最后用他所熟悉的芬兰学派的思想批判了“成功神学”对“因信称义”的错误理解。

     在讨论环节,就同学们提出的“顺服权柄”思想在中国是否具有应用性的问题,黄保罗指出中国大陆的基督教主要受加尔文宗的思想影响,马丁路德的影响并不大,如果将马丁路德的相关思想引入研究视野中,将对中国政教和谐问题提出许多新的思考,号召有兴趣的同学对马丁路德的思想深入研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