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海社科院招收文化产业的研究生已经有十三年的时间了,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除了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以外,不少同学都到了文化产业的实践岗位。”花建老师以对文化产业研究生教育的感概开始了本期的仲礼人文讲坛。作为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首席专家,花建老师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城市文化等研究和决策服务,研究成果丰富,培养了众多文化产业专业的研究生。
本次讲座结合了花老师多年来的研究、调研、规划和其他实践项目,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意义上展开。花建老师谈到,在他接触的各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文化产业企业中,许多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人都具有非常大的热情,不管是投资方、建设方还是配套方。这说明,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文化产业是上顺天意、下顺民情。他认为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是一个正在缓缓打开的市场蓝海空间。因而讲座的第一部分为“拓展大视野”。花老师首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反复确定的文化产业的统计框架开始,分析了文化产业的范围以及发展的程度;其次总结了文化产业三元合一的特点,即文化的内涵——人文理想、产业的运作——赢利的模式、学习的网络——知识的共享,高度凝练而又代表性的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特点;随后他以“越界、渗透、提升、拉动”八个字概括出文化产业何以能够“互联互通”,原因在于文化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和创意并且以商品的形式广泛流通,文化产业可以渗透进其他产业,其他产业也需要文化产业来提升附加值,衍生出创意制造、创意旅游、文化地产、创意农业等;最后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两大市场导向,即为生产服务的创意研发和为消费者服务的魅力家园构建。
在介绍了文化产业的一些基本理念之后,花建老师就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动力展开讨论。他以“全球化、生态性、新领域与中国梦”概括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背景与动力。随后花老师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以“美国梦”为核心,以三大杠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国;以文化财和文化出口为导向,积极开展国际文化贸易战略的日本。说明文化产业在新的一轮全球竞争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原来意义上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有了新的区分,互联网从一种理念到一种技术再到一种形态正在改变着社会,简单概括了七大特征,将原来的电影、电视、演艺、会展等门类的间隔打通,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生态系统。随着产业生态的打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是否拥有独特的禀赋资源,而是能否在跨域、跨国、跨县的整合中掌握核心资源,并对整个文化创造系统进行把握。
在了解了“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之后,花建老师就如何打造文化产业的智慧链提出了建议。随着智能制造、体验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发现将制造与服务分开是落伍的。如果把工业品的实际功能比作蛋黄的话,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就是蛋白,以前我们只注重代表商品质量的蛋黄,如今作为制造业延伸的蛋白同样值得关注。只有将蛋黄与蛋白融合,才能打造新的价值链、营造新的文化商业体系。依托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形成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慧服务的系统。花老师以美国西南航空为案例,介绍了其在美国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全方位的文化设计,实现了文化与航空业高度融合。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花建老师就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国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台湾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回答了参会同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