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新常态下的中国与世界”——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论坛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16-05-20访问量:4675

 

     5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论坛大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五楼多功能厅召开。此次学术论坛的主题为“传承与创新——新常态下的中国与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京辉、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傲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研究生院院长朱平芳、研究生院副院长佘凌等领导专家及120名学生出席本次论坛大会及颁奖仪式。

      本届青年学术论坛共收到全国47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论文共计166篇,其中文史哲教方向80篇,经管方向28篇,政法方向58篇,校外稿件共计收到73篇,占比43.98%,论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升。经过严格的查重、初审、终审,本届论坛共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共计21篇,优秀论文15篇。     

      大会伊始,谢院长为本届青年学术论坛致辞,他充分肯定了青年学术论坛举办十届以来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承办的两校研会和辛苦评审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其次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走出去”,加强与外校在学术、科研、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广泛合作,利用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优秀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为各学科领域培养优秀的科研后备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傲英在致辞指出,要充分认识到文理学科的不同特点,社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文理学科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强调,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如何应对这种发展趋势,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学术交流上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合作,两校应与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一道,在学科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下半场为论坛主旨演讲以及获奖人员代表论文交流。其中老中青三代研究员的主旨演讲成为本次大会一大亮点。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者熊月之研究员做主旨演讲。他表示,现在学问的分类越来越细,而很多学者忘记了做学问的是“为己而学”,而不是“为人而学”,学者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学术论坛是一个极佳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在不断的思想沟通中,实现学术上的继承、完善和创新。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研究员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解读了近年中国经济领域热门词汇“新常态”、“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做出概括总结。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凌系统梳理了“新常态”概念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在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具有大国经济韧性,回旋余地比较大。

      当天下午,论坛组委会按照政法、文史哲和经管三个学科方向组织了分论坛,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主办方的相关领域专家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并与参会同学交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