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九点,在上海社科院国际创新基地五楼第四会议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的张建新教授作为尚社讲坛第四期的嘉宾,与社科院师生共同探讨了南海问题和美国南海政策及其演变。本次讲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主持,会前研究生院副院长佘凌为张建新教授颁发了我院兼职教授聘书。
张教授在讲座中分别从南海问题的历史追溯、南海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以及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三个部分对南海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我国对南海有2000多年的发现史,1000多年的治理史,中国在南海有着不容置疑的历史性权利,并且有诸多的证据佐证。而与中国在南海有主权问题争议的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历史性权利上几乎无法提出有效的证据。其次,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1982年的《国际海洋法公约》(UNCLOS)中规定了200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EEZ)。此规定实行后,南海周边各国开始通过国际法中对南海的管辖权提出主张,避免了通过对自己不利的历史依据来主张权利。但张建新教授认为国际法对于主权的一些规定是非常模糊的,单纯运用国际法的规则来确定主权是不可取的,国际法的运用应当与历史性权利和依据高度结合,互相支撑,才能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本次菲律宾挑起的南海仲裁中,仲裁庭认定南海地区没有岛屿,故没有相应的专属经济区。而美济礁等争议岛礁属于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之内,则应当属菲律宾所有。这个仲裁结果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随后,张建新教授就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了介绍。张教授认为美国的南海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1994年的中立期,在此阶段,美国对南海的主权问题并不持任何立场。第二阶段是1995-2009年的关切期。1995年的中菲美济礁事件让美国意识到南海的航行自由有被威胁的可能,表达了其利益关切。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的介入期。目前,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力图形成同盟体进而对中国形成围堵之势,而中国也在与东盟积极协商,力求打破封锁。但是,南海问题并不是单纯用武力就能够解决的,张健新教授提出了南海问题的三大争端与三大悖论,三大争端分别是领土争端、管辖权争端、海洋边界争端,而目前各国主要的争端都是围绕着对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展开的。三大悖论为政治悖论、经济悖论以及军事悖论。
张建新教授的讲座结束后,观众积极提问,张教授分别给予了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