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政治学很有必要——研究生院第八期逸思读书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22访问量:1241

      11月15日晚上六点半,由我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主办的第八期逸思读书会在院分部2号楼615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分享主题是“政治”,一个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分享嘉宾分别是来自我院经济研究所的硕士生张瑞同学和来自政治研究所的硕士生王锡昆同学。

      首先,张瑞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本书的作者马克思·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古典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现代比较文化研究的先驱人物。在西方,他的名字经常和卡尔·马克思以及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联系在一起,被奉为当代社会学的三位神明。本书收录了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本书诞生在一战结束后,当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正站在了历史的拐点——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在此背景下,马克思·韦伯深刻剖析了两个重要的职业选择——“以学业为生”和“以政治为生”——的意义和目的。

      张瑞同学以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引入此次分享的主题,提出什么是政治?引出大家的讨论,然后分析了学术生涯是场赌博,教师不应该带任何政治色彩,学者应该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等观点,提出了学术为业的意义,以及学术目的本身就是促进知识的进步。接着阐述了职业政治家的条件、为政治而生存和靠政治而生存的两类人、政治的意义、政治家的必要性、从政的终极目的等观点。他最后总结: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学术和政治的尊重,但风格可以多样化,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术和政治的叙事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接着,王锡昆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本书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家政治理论家,常被视为持有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本书是塞缪尔·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所写,该书从宏观上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上现代化道路后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理论分析为主线,提出了“普力夺政权”的概念。

      王锡昆同学首先认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间的最大差别不是政府形式,而是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许多新兴国家二战后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政治上没能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了更加混乱的局面。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国家,政治上反而更加动荡不安。该书提到第三世界国家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由于贫困和落后,而是因为他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因此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必须建立强大的政府,而政党的强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因此,政治现代化具备三个必要条件: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离异化、大众的参与化。最后,王锡昆同学阐述了本书的作者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在面对政治秩序变迁的态度。

      在两位主讲同学分享结束后,现场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互动提问和讨论,分别就“专制社会大叙事,民主社会叙小事”、学者的地位不高、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混乱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读书会在大家的热情讨论中顺利结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