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上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市伦理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第42期尚社讲坛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2号楼415室如期举行。美国德保罗大学经济伦理学维克兰讲座教授、企业与职业伦理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金黛如(Daryl Koehn)在讲座上做了主题为“对新行为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批判(A Virtue Ethics Critique of the New Behavioral Ethics)”的精彩演说。哲学所陆晓禾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金黛如教授简要介绍了“行为伦理学”的内容,即借鉴了行为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们为何未能做出依据一般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理性”决策。“行为伦理学”认为通过思考情绪及非理性的推论在人们做决定时所起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其中涉及了五条关键假设:一是经济学(以及暗示着伦理学)需要与心理学相结合;二是普遍规律管理着人类的行为和激情,并通过某种机制运作;三是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实验发现;四是这种科学机制可以用来让人们做出更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五是这个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助推作用来实现。
随后,金黛如教授对新行为伦理学展开了具体的伦理学批判。批判主要着眼于八个方面。其一为重点关注人类行为的方式而非原因,表现为专注于偏离标准经济理论的预测,忽视个人的目的论取向和丢弃统计中的异常值。其二为误解了理性,人们在进行逻辑思维外也必须依赖经验进行思考,正如比较购物和错误不会使我们变得“非理性”。其三为依赖于所分析的狭窄领域,行为伦理学专注于风险,但许多选择和道德根本不关心风险。其四为假设的选项只是简单的呈现, “经济学家实验”和“果酱实验”两个实验提供了详细的例证。其五为寄生于其他形式的道德思维,著名的器官捐献案例就呈现出这门学问的局限性。金黛如教授还指出行为伦理学不像儒家思想那样有力,儒学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类行为和选择的更好方法。其六为成果十分零碎,比如姓氏和购买行为的实验案例。其七为倾向于极简性,表现为否认道德领域的自治和无法解释异常值。其八为忽视中观和宏观因素,行为伦理学将研究重心放在微观层面,而忽略了由某些人或利益相关的实体造成的助推作用。
最后,金黛如教授对“传统道德寻求阐明和证明规范”这一话题展开了论述。他以“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诺言”为例解释道,功利主义的回答是最大化最多人的幸福;道义论的回答是理性如此;道德伦理的回答是蓬勃发展的社区需要信任和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随后,金黛如教授在演说结束后一一回答了与座者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动向,其中的批判性思维更将目光放到了经济行为伦理研究的前沿,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