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产业
荣跃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创新工程“城市文学与文化”首席专家。兼任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著有《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论文化超越资本》(《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年度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理论研究》(编号:2013BKS008)、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文化发展和都会城市建设研究》、首都师大面向全国招标项目《京沪港台四城文化政策比较研究》(首席专家)等。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二级研究员。
研究领域:时事政治、文化与传播、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长期的新闻采编一线,共采访发表各类新闻纪实作品300多万字,其中参与实施的系列报道《战地重访》获1994年度上海新闻奖一等奖,编辑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获2008年上海新闻奖特别奖、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一等奖。主要论著有:《社会大换乘》、《大地的警醒》、《深圳河告诉世界》、《新城建设——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实录》;主编书籍有:《’88社会众生相》、《出国途中的泪与笑》、《镝鸣江海——一条黄金水道承接蔚蓝海洋》、《亲历80年辉煌——为您讲述80幕经典军史背后的故事》、《地球村追风裁云——文汇报驻外记者作品选萃》、《相遇文化——上海60人访谈》、《艺术市场大趋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劳动关系与就业前沿研究》等。
刘 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创意写作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等多项。
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发表、出版论著《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和反思》、《文化策略、亚意识形态与动漫产业》等多篇(部);在传统文化领域发表、出版论著《宜变之爻与之八皆八解赘论》、《四库全书本<青囊奥语>初解》等多篇(部);在创意写作领域出版《我的香格里拉》、《1938年的诺言》、《我的九龙坝》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多篇(部)。
刘 春: 烟台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媒体应运艺术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媒体文化研究艺术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化产业室副研究员,《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蓝皮书》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海派影视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学术秘书,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中国当代电影批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影视创意写作。近年来,在《文艺理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新作》《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学术刊物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电影批评、电影产业研究、文学批评等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含核心)二十余篇。出版译著(合译)《领导力沟通》、专著《光影中国的情感结构——中国大陆电影(1978年以来)》、编著系列《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民族性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文化部委托重点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国情调研等多项科研项目。
2、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光东:1961年7月生,文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家作品。已出版《现代?浪漫?民间》(2001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2013年12月,东方出版中心)等学术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国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民间文化形态与新文学传统。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族记忆。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次。
朱鸿召: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学与历史文化研究、现代城市文化研究,先后提出“延安文人”、“用文化方式解决文艺问题”、“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等学术概念,“现代城市男孩教育危机”话题,“建立上海市民荣誉制度体系”等主张。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延安时期文化政策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18BDJ060)、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之子课题《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18ZDA280)。相关著述有《延安文人》(2001年)(《延河边的文人们》2010年)、《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2007年)、《西点男孩》(2008年)、《延安曾经是天堂》(2012年)、《延安缔造》(2013年)(《延安赢天下》2018年)、《文化民生论》(2014年)、《天上星星延安的人》(2016年)、《图说延安》(2016年)、《延安文艺繁华录》(2017年)等。 主要编纂有:《王实味文存》(1998年)、《延安访问记》(2001年)、《众说纷纭话延安》(2001年)、《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2002年)、《文化研究参考资料》(2002、2003、2004、2005年度)、《上海文化发展探索与研究》(2002、2003、2004、2005年度)、《博古,39岁的辉煌与悲壮》(2005年)、《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60卷,2011年)等。
陈占彪: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巴黎第十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城市文学与文化、汉文化圈国家与中国关系。
著有《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自由及其幻象:当代城市休闲消费的发生》《五四细节》等。编有《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从“五四”到“六三”》《五四图史》《百年纪念中的五四》《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书愤·明耻》《三岛蜷伏,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从琉球国到冲绳县:琉球亡国史料辑录》《清季琉球悬案始末》《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等。主编《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执行主编《上海文学发展报告》(年度)。
袁红涛: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1-2016年间执行编辑《上海文学发展报告》;另编有《“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等多种。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史视野下的的现代文学‘士绅’阶层人物研究”。
3、中国古代文学
朱 红: 1975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五代文学,着力于中古时期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联以及名物制度在文学中的演变研究,已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九州学林》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并在《读书》、《万象》等杂志发表学术散文多篇。2010年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8-2009)论文二等奖。独立主持并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主要著作:《唐时明月》三联书店2019年。合作主编:《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读本古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陈伯海文集〉出版研讨会纪念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文学想象与城市文化的多元建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近年主要论文:《新缣故素》,《读书》2018年11月。《花开半妍的意味》,《读书》2017年7月。《德食之间》,《读书》2015年1月。《长安古意》,《读书》2015年6月。《功名利禄文章事》,《读书》2015年10月。《人物品藻与戏谑娱乐:唐代“题目”源流考》,《文学遗产》2014年7月。 《古典文学中的“心香”意象考索》,《社会科学》2013年6月。《自我作古:唐代的诞节》,《史林》2010年6月。《外来之风与本土习俗——唐代上元燃灯之源流及其嬗变》,《史林》2009年6月。
王 毅: 1978年生,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13—2014年),201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华东师大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学、唐宋文学、海外汉学。近期关注文学地理学、俳谐文学与士人心态、海外汉学译介等领域。已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中国古代俳谐词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撰写《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宋代卷)(宋金卷)。参与撰写《嘉定四先生诗文选注》、《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等。在《河北学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华东师大学报》、《中国诗歌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前沿》、《词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4、文艺学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三级),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文化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二级学科“文艺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研究”创新工程团队首席专家,上海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特聘兼职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上海公共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执行主编。
研究领域:文化理论、社会舆情、传媒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学术研究及文化发展规划决策咨询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和招标课题十余项,主持和参与地方政府文化发展规划研究编制课题数十项。先后获“中国图书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有六篇独立撰写完成的内部研究专报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在《学术月刊》、《文学评论》、《复旦学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汇报》、《解放日报》及《上海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等纸媒上,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合作专著十余部,累计发表成果约二百六十万字。另发表漫画百余幅、短篇小说两篇、随笔评论十余篇。
任一鸣: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文化学会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毕业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博士。曾在美国、加拿大、德国和韩国等知名高校访学或讲学。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和城市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蒋彝研究》《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英语后殖民小说研究》等,译著《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理论与实践》《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奥兰多》等。
郑崇选:1977年生,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徐汇区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媒介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变迁》、《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多元内涵:上海探索与实践》、《京沪港台四城文化政策比较研究》等多部。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文化中国》、《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来尤其着力于公共文化、文化政策、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参与了大量文化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及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饶先来:男,江西临川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艺批评和城市文化。近年来,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条腿走路,出版了《阐释与重构》、《新时期文艺批评四十年》、《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合著)等三部学术专著,其中《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在《文艺研究》、《小说评论》、《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完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等三个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相关成果获得好评。现任《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蓝皮书执行主编。
任 明: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英国利兹大学广告与市场营销专业(获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研究、电影研究。出版专著《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六十年变迁(1949-2009)》。学术翻译及艺术评论散见《上海文化》《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文汇报》等媒体。
电影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电影理论、跨国电影文化及产业政策比较、受众研究、电影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等,相关论文:《电影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贸易与“文化折扣”理论》(2016)、《大数据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前瞻》(2016)等。城市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战略、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空间营造、草根文化群体、“一带一路”为城市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等。相关论文:《“一带一路”开辟上海文化交流新气象》(2018)、《公益文化团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台湾国光剧团的经验与启示》(2016)等。
冯 佳: 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行交流学习。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政策、公共文化、图书馆法治与管理、阅读推广理论等。
主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上海市社科基金系列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重点课题、世界银行“中国图书馆概况调查”、首都师范大学重大课题“京沪港台四城文化政策比较研究”、上海及全国其他城市文化领域相关课题等数十项。出版专著《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参与撰写《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2014公共文化蓝皮书》、《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上海公共文化发展报告》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实践研究》、《美国各州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研究》、《当代图书馆重要实践问题的理论探索——公共图书馆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的思考》、《美国公共图书馆理事教育培训研究》等,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
5、民俗学
毕旭玲:女,1979年生,文学博士,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院民俗与非遗中心秘书长,曾公派访学日本,先后发表过论文数十篇,出版过专著2部、译著1部,先后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吴越地区海神信仰的传播研究及其图谱化展示研究》,专业为民俗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海洋民俗、经济民俗、创世神话、民间信仰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