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于1958年正式成立,文革后于1978年重新恢复。本所1981年全国首批获准设立四个硕士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逻辑学。2011年经教育部核准,获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根据多年学科建设和师资情况,哲学所设立五个硕士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和伦理学,各硕士点分设相关专业方向。哲学所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
哲学所现有在编人数30余名,其中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11名,有26人具有博士学位。
自2005年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全面开展院校合作,哲学所也与其哲学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大了合作的力度,包括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进行学位点建设,以及互相在招生网站上公布有关共享师资的信息,研究生可在对方修课,双方互相承认学分,互带研究生,华师大哲学系博士点聘请哲学所有关研究员为博士生导师等。过去10年中,哲学所有四个学科被确立为上海社科院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分别是中国哲学思潮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经济伦理学和科学哲学研究,它们分别是上述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四个硕士点内的重点研究方向。依托着相应的二级学科专业研究室和研究人员,这四个特色学科在各自的领域已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成果丰厚、学界影响较大的研究群体。目前,哲学所有四个团队、六名个人纳入院的“创新工程”。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哲学所充分发挥科研能力和师资力量强的特点,各硕士点采取导师组方式,对本专业的研究生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论文指导等予以妥善安排和规划。每年还给全所研究生开设特色课程,即“哲学前沿讲座”,由本所和合作单位华师大哲学系以及复旦大学的部分教授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情况,向全体研究生讲授哲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以扩大研究生视野,激发研究兴趣。自硕士点设立以来,该所共培养硕士生170余人,由本所导师培养的复旦大学博士点的博士生16人。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起,哲学所开始招收留学生,这在上海社科院开了先河。截至目前,哲学所共有4篇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在全院居于前列。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考取全国甚至国外著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同时该所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从业素质,近年来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党政机关,中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等。
哲学所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系统的哲学专业素质、较广泛的科学知识,有较敏锐的眼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外文,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够独立从事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59年哲学研究所成立起,就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组。长期以来,本学科研究秉承李培南、周抗和冯契等前辈开创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社会政治哲学和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并且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探索与强化学科特色与优势。目前,本二级学科设两个研究方向。
方向之一: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存在论)研究。1.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内生性发展2.注重以马克思哲学为方法和立场,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问题。方向之二: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尤其中东欧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转型社会理论,为中国转型社会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比较视角。方向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研究。
中国哲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学科是2010年新建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这一学科是在中国学术思潮史这一特色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哲学在我所具有悠久历史,“文革”前及“文革”后相当一段时间,一直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教授直接领导下开展科研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获得中国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八十年代以来,本学科先后承担过“八五” 国家课题、“九五”、“十五”上海市中长期课题,在周易、中国逻辑史、先秦哲学、隋唐佛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研究成果。本学科多次获国家部委及专业大奖,获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本世纪开始,本学科将研究重点转向动态的考察、梳理、研究以哲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思想的流变和演进历程。邀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同行专家,经常性的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合力进行中国学术思潮史的研究,并于去年和今年相继出版了专题论文集《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相争与相融:中国学术思潮史的主动脉》;2006年列为上海市“十五”规划的中长期项目《中国学术思潮史》(八卷本)正式出版,并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该成果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
从2010年开始,本学科将研究重点转向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循着由传统哲学延伸过来的脉络,对百年来的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研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百年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以及西哲对中哲的影响作出系统的清理与评判,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哲学融通并被接受进行深入的学理考察。
外国哲学:
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主要包括:
1.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哲学本体论研究,时间传统与历史哲学研究,性情哲学研究,阴阳五行与哲学方式研究,中西政治哲学专题研究,中西伦理问题研究。
2.德国哲学研究。德国浪漫派哲学传统,康德哲学研究,康德道德与宗教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研究,海德格尔存在论研究,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研究。
3.法国哲学研究。法国近代的笛卡尔哲学研究、柏格森哲学研究,当代法国的德勒兹哲学思想研究、加缪哲学研究。法国意识形态研究,当代法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
4.英美哲学研究。休谟哲学研究,詹姆士哲学研究,杜威哲学研究。当代分析哲学研究,如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卡尔纳普哲学研究、塞尔哲学研究。英美语言哲学研究。中西语言哲学比较研究。
伦理学:
主要研究特色:1、注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公民道德建设等主流伦理问题研究。2、致力于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注重基本伦理问题和伦理方法的研究。3、开展中国经济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聚焦中国改革实践和世界经济伦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
研究特色:(1)科学实在论研究。从理论框架、历史演变和个案分析等方面对科学实在论的基本类型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论证了语境实在论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2)量子力学哲学研究。主要围绕量子测量难题、量子非定域性和量子纠缠等问题,探讨量子力学提出的认识论与价值论问题。
(3)技术哲学研究。主要围绕技术哲学史,技术的社会塑形以及技术应用的影响等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