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礼——人文讲座第十三期:收入和宗教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11访问量:1233


      迈入新学期,我们迎来了第十三期仲礼—人文讲座。2011年2月28日下午一点半,哈佛商学院经济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访问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伦理特色学科客座研究员林洁珍(LAM,kit Chun)教授应邀来到研部,在五楼报告厅为大家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论述了中美收入、宗教对生活满意的比较研究。林洁珍教授在经济学、经济伦理学以及神学领域颇有建树,对劳动市场分析、移民、收入分配、经济及商业伦理等问题有深入研究,并热心香港公共服务。
      本次讲座的主持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晓禾担任。陆老师首先对林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陆老师介绍道,林教授的研究兴趣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移民、收入分配、经济及商业伦理等方面,不仅著作多丰,还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多个部门有过社会服务经历。
      讲座正式开始。林教授风趣地谈到:“有人问我,中国、美国到底哪个好。我想,这就好比在问我,你两个女儿究竟谁比较好啊,答案只能是‘各有各好’吧!”这样的开场不仅马上把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逗乐了,也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比较并不是为了一争高下,而是为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究影响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清楚地了解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特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接着,林教授展示了一份2008年的全球幸福度报告,并指出,从整体看来,全球生活的幸福指数正在普遍上升。她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人们衡量主观幸福感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提高生活满意度是人们最终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探讨构成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在此,林教授特别关注地是收入及宗教信仰的作用,进而分析中美之间的差异。
      林教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2006年的世界价值研究数据为样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分析。她设置了“生活满意度”为独立变项,设置“收入组合”、“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和“健康状况”八项为因变项。随后一一展示样本特征及相关系数,最后得出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统计结果。在林教授展示统计分析步骤期间,老师和同学们也就感兴趣的变项关系纷纷参与讨论:从数据分析上看,大家都赞同无论中美,健康的身体都对生活满意度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有潜力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也能够很好地增加生活满意度。而不同性别、年龄的生活满意程度并无明显差异。最后,林教授主要总结道:(1)相对于美国人民而言,中国人民认为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高一些;(2)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或信仰“基督教”的人们,比信奉“佛教”的人感觉更幸福,而美国信奉“基督教”的人则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要更幸福。
      在讲座的尾声,两位同学就问卷的调查方式和是否需要增加时间变量的问题向林教授请教,在回答之余,林教授说道:“这次讲座分享的是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对社会、文化、政治观点和看法的差异。科研工作者要以严谨地态度探求问题的内在结构和特质,才能将科学的结论提供给决策管理者,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国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