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社讲坛53期: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瞿宛文谈战后台湾民营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12访问量:690


201992414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第53期尚社讲坛“战后台湾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上海社科院分部2号楼415会议室举行。本期的主讲人是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瞿宛文。瞿宛文曾任“中研院”研究员、台湾大学城乡所与经济系兼任教授,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访问教授,著有《台湾战后经济发展的源起:后进发展的为何与如何》。她的研究着重于台湾地区与东亚经济发展,近来也开始探讨大陆地区经济相关议题。本次讲座由研究生院院长朱平芳主持。

瞿宛文教授将台湾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分为1945年前、1945-1949年、1949-1970年三个阶段,分别从环境、政策与制度层面来解释台湾民营经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

瞿教授介绍,战后台湾的民营资本可以分为本省籍和外省籍。1945年前的日殖时期,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进行了现代化基础建设,并扶植日资企业,使日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本省籍企业则是在日本殖民者稳定但歧视的统治下,寻找缝隙与出路。与此同时,战后迁台的外省籍企业正在大陆的战乱中艰苦成长。在这个阶段,台湾的工业经济主要以日资制糖业和军需产业为主,缺乏轻工业,市场高度依赖日本,经济及技术人才培育的外溢效果有限且不易衡量。

在介绍了战前台湾经济发展后,瞿教授以中华征信所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台湾51大集团企业为根据,详细介绍了1945年日本力量撤离后,国民政府与民间接收了日本资产及其发展空间,使得被压抑的本地经济力量得以释放,小型工厂涌现,大商人找寻投资机会。此时,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支持民营发展,同时接收日资大企业,恢复台糖生产并依靠出口台糖赚取外汇。

随后,瞿教授详细介绍了1949年后,国民政府中央政权移到台湾,在稳定了经济的恶性通胀等问题后,开始以两方面的产业政策推动台湾本地的全面工业化。一是以产业政策促进竞争性出口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保护寡占性内部市场,对外执照冻结。在1950-1965年,经济安定委员会和工业委员会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工业发展,排除行政上障碍,改善投资环境。其主导的运作模式与培养的团队,为日后台湾数十年的发展奠立了基础与架构。在1960年代后期,台湾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开始了出口导向经济,经济随之腾飞。但到1980年代,台湾也出现了贸易顺差积累,工资上涨,经济转型压力增加的问题。

最后,瞿教授通过南韩和台湾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解释了国家长期战略选择和经济政策在后进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瞿教授顺着历史的脉搏,介绍了台湾民营经济战后的发展历程。许多同学积极提问,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了解了从政策角度观察经济体发展的方法。

下午4时,第53期尚社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