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023)

发布时间:2022-10-10访问量:2832

所介绍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简称中马所)成立于20123月,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参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在传承我院“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特色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系统性、国际性和实践性。中马所一方面着力于从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来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以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则着力于从智库的宽度和广度来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其他专业的合作,以回应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凝聚我院乃至引领全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队伍,使之成为:(1)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国内外的重镇;(2)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机构;(3)上海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的平台;(4)青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


 中马所现设有:所长室、行政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室、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中马所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


 中马所现有在职人员19人,科研18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8人,行政1人。


学科介绍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李培南、冯契、周抗、沈志远等老一辈学者影响深远。1982年创办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期刊。199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后来成为全国五大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之一。“中心”在研究成果、团队力量和学术影响等方面有较好积累,曾经获得过多项“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哲社重大项目和上海市哲社项目以及上海哲社成果奖。2004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自2010年起,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由此升格为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

2007年,经批准,同时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并公开对外招生。20123月,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标志着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2019年,本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升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位点,下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政政治教育共四个二级学科。

 目前,我们拥有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本学科有博士生导师有22名,硕士生导师15名。拥有“世界中国学论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世界中国学研究”等多个院创新工程研究团队,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内刊)、《中国学季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等众多期刊杂志和连续出版物。

2015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25家试点工作单位,对本学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本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拥有“世界中国学论坛”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等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二)学科建设与智库研究并重,不仅重视论文发表、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学科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且承担过中央“五办二室”、中宣部、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委托交办的众多决策咨询任务;

 (三)重点领域深入突破与跨学科系统集成研究并重,一方面致力于系统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致力于与相邻相近学科的融会贯通,落实、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全院学科发展的指导地位。

 本学科自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以来,社会需求旺盛,不仅为本单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和智库并重型研究骨干,多人次入选上海市 “登峰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而且为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务员队伍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本学科承担的全院博士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效果良好,长期位列上海社会科学院精品课程。


硕士生导师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杨  卫,女,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编辑、副编审、同济大学教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以及编辑工作,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成果有: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00年资助项目“生产力整体运行中生态要素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及其制衡机制研究”(编号为00BJL025);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1999年资助项目《中原城市群的构建与实施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被河南省政府采纳,部分建议被写进《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参见《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2月版);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资助项目“黄河流域经济”以及《黄河流域经济》一书的撰写工作,该书获1995年“(河南)‘五个一’工程奖”;参与“郑州城市群研究”项目,该项目获1998年“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主持项目:《涉外社区管理问题研究》(主持排名第一)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本课题获得表彰证书成果纳入决策系统),编号:2007-R-08;主持2012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招标课题:《毛泽东关于改造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等。


姜佑福,男,197511月生,现任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杂志总编辑。2006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200610月被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810月被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810月被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迄今为止,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3部,合译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3项,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在《哲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多篇论文及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17年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首批“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20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


冯  莉,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世界与资本主义、政党与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目前出版专著:《中国选举:理念与制度》、《全球治理视阈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型态的现代转型》(1949-2019);合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的角色和作用》;参著多部。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复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多篇。2014年到2016年,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19年暑期到台湾政治大学访问。目前承担硕士生课程《中国社会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史》和博士生政治课《世界近现代进程中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曹泳鑫,男,19663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37月参加工作,20007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学位,20023月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0512月晋升研究员职称。现任职务职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

主要获奖:2008-2009年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2006年第二届张仲礼学术奖;2004-2005上海市第六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1999年复旦大学光华奖;1996年浙江大学光华奖;1995年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奖。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和平与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准备》学林出版社200512月版;《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月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世界民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开放时代》、《现代哲学》、《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核心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决策委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博士起动基金课题等多项。


轩传树,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主编,兼任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以及国外社会主义思潮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视野大格局大趋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7ZDA00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欧洲左翼政治格局变迁研究”(10BGJ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模式问题研究”(09&ZD001)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党建思想研究”(16ZZD038)子项目,以及中联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哲社办等各类招标或委托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编著(合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文章、专报1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批示、省部级决策咨询奖、上海市委宣传部征文优秀论文奖等20余项,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宣传系统党员干部先进个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戴雪梅,女,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室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理论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出版合著多部,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求索》《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撰写专报与社情民意多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集体)、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奖、致公党中央专门委员会委员履职先进个人奖、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奖等。


来庆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担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中央部委委托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陈祥勤,男,19723月生,安徽省岳西县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7月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2010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其他左翼思潮,对于西方古典哲学比较熟悉。迄今为止,出版专著一部《马克思与普遍历史问题》(学林出版社,2012年),合著两部《解放神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学林出版社,2011),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报》、《哲学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广西大学学报》、《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晋阳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思想政治教育


黄凯锋,女,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价值哲学。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士学位,同年起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19987月至200411月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00年聘为副研究员)。200412月至20075月 担任科研处副处长(挂职锻炼),兼任院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2005年底聘为研究员)。20076月至201410月任党委宣传部长(20138月至20143月赴美国费城Villanova大学访学)。201411月至201612月,任党政办公室主任,兼任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基金会秘书长。20171月至20186月,任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党总支书记。20186月起,任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第九、第十届上海市党代表。

个人主要学术著作有《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2001)、《审美价值论》(2004)、《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2007)、《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2012)、《人文情思录》(2013)、《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价值观研究》(2016)。主编《当代价值观研究新取向(2006)、《价值观研究:国际视野与地方探索》(2014)等。承担、组织和参与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哲学动态》、《求是》、《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关注文化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关注上海思想文化创新研究,为东方网、上海观察撰写多篇评论文章,主持、参与多项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的研究项目和创新工程攻关项目。曾获中宣传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


李庆云女,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席格尔(Sigur)亚洲研究中心客座学者。兼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和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理事。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研究。20159月至20169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20199月至20213月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任驻校研究员。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招标课题等省部级课题,以及本院青年课题、一般课题、智库课题等多项,参加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委宣传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丛书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多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姚  涵,女,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编审,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200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同年进入上海政法学院工作,职称为副教授。20177月起,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现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


包蕾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博士,上海科技党委党建研究专委会特邀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型期社会政策、数字治理和价值观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二十一世纪》、《社会科学》、《人口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期刊等独立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深度现代化:8090后青年价值认同与冲突》等,主持过多项国家哲社、市哲社课题和市决策咨询课题,《生命历程时间观探析》一文荣获上海市第8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关于转型期社会政策的专著和论文先后获上海市第10届、12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和第10届上海市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关于妇女儿童研究获全国妇女儿童研究成果一等奖、团中央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等。曾代表社科院参加上海市委支教团赴乡村支教,国家留学归国专家志愿者团赴汶川震后援助。



返回原图
/